青花飛蝠紋筆筒
青花飛蝠紋筆筒,高16.5cm,口徑12.1cm,足徑12.1cm。 筆筒呈圓筒狀,口底徑相若,底心微凹,青花藍中泛灰。筆筒外壁繪桃樹一株,樹枝上結有9個大壽桃,樹下繪山石、翠竹紋,近底處繪江崖海水紋,空間繪5只蝙蝠,天上飄有流云。此種吉祥紋飾寓
意“壽山福?!?,是清代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底中央青花雙方欄內楷書“長春宮制”四字款。
此器的紋飾畫法具有典型的晚清風格。
清康熙·五彩竹紋筆筒
高14.2cm,口徑18.4cm,底徑18cm。清宮舊藏。
筆筒直口,筒形身,璧形底。器外壁一面繪墨竹兩枝,透過茂盛的竹葉隱約可見嫩枝新發,生機勃勃。竹枝于黑彩外又潤以綠彩和赭石色少許,風格蒼勁瀟灑。另一面題行書詩句:“終獲萬龍化,曾留彩鳳吟”,末有紅彩陽文篆書“西”“園”聯珠方印。底施釉,無款。
清康熙朝官窯瓷器的裝飾畫面有許多出自當時名畫師的手筆。此筆筒所繪的簇簇墨竹清秀挺拔,瘦勁有力,深淺相宜,富于層次感,有如畫在白紙上的國畫一般生動細膩,絕非一般工匠所能為。加之墨彩黑亮如漆,光滑濃艷,與純白的底釉構成強烈的色彩對比,賦予此筆筒不同凡俗的審美意趣。此墨彩筆筒將詩、書、畫、印結合于一體,為康熙朝五彩瓷文具中的精品。
青花釉里紅“圣主得賢臣頌”文筆筒
青花釉里紅“圣主得賢臣頌”文筆筒,清康熙,高16.2cm,口徑19.4cm,足徑19.2cm。
筆筒呈圓桶形,直壁,口足尺寸相若,玉璧形底足。內外施白釉,外壁的主題圖案為青花楷書《圣主得賢臣頌》一篇。文章的結尾用書寫的形式鈐釉里紅“康熙傳古”篆體印。文字筆畫工整,娟秀清晰。底心施白釉,署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
《圣主得賢臣頌》為漢代蜀人王褒應漢宣帝劉洵之詔所作。帝因其頌揚稱旨,頃之擢諫大夫。此篇文章在康熙時期的筆筒上出現,體現出康熙皇帝對漢文化的重視。
釉里三色山水紋筆筒
釉里三色山水紋筆筒,清康熙,高15.5cm,口徑18.8cm,足徑15.5cm。
筆筒圓口,直壁,玉璧形底。內外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紅、豆青三種釉下彩裝飾。畫面由遠山、近水,堤岸、樹木、人物組成。將青花、釉里紅、豆青等不同色調組合在一起,同時又把青花分成不同的色階,形成了色彩斑斕的畫面。
筆筒胎體厚重,釉面潔白,繪畫筆觸飄逸瀟灑,給人以朦朧的美感。
釉里三色創燒于清代康熙時期,它在青花釉里紅的基礎上增加了豆青色,使物象的表現力進一步增強。
灑藍地五彩人物紋筆筒
灑藍地五彩人物紋筆筒,清康熙,高14.3cm,口徑18.3cm,底徑18.3cm。
筆筒呈圓筒形,圓口,直壁,玉璧形底。內施白釉。外壁灑藍地五彩裝飾。主題圖案繪魁星右手執神筆,左手于胸前握一銀錠,立在梅花樹樁之上,作向前奔跑狀。外底心施白釉。無款識。
此筆筒所繪圖案具有吉祥含義,“筆”與“必”諧音、“錠”與“定”諧音,魁星手執筆與銀錠,當寓意“必定奪魁”。這種畫面非常適合作為筆筒的裝飾。
霽紅釉筆筒
霽紅釉筆筒,清康熙,高16.7cm,口徑18.5cm,足徑16.3cm。 筆筒撇口,斜壁,足微外撇,臺階底,淺圈足。通體施霽紅釉,口沿處釉薄透出白色胎骨。近足處凸起兩道弦紋,微透白色胎骨。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件筆筒胎體堅硬細密,濃重的紅釉與口、足部白色的胎骨相互襯托,避免了色彩的單一,別有一番情趣。筆筒形體上下均外撇,不同于一般的直筒形筆筒,反映出康熙時器物造型的多樣性。 康熙時期的高溫銅紅釉瓷器主要有郎窯紅釉、豇豆紅釉、霽紅釉三種,其中霽紅釉系仿明代宣德紅釉的品種,但紅釉色澤多泛黑紅,個別的較為淺淡鮮亮,色調都很均勻。此時的霽紅器胎體堅硬細密,有的釉面有細小橘皮皺紋,有的因釉層較厚而呈垂流狀,足邊往往因垂流積釉而呈黑褐色。常見器形有僧帽壺、梅瓶、缽、盤、碗、高足碗等?;蚴鸸俑G款,或無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烏金釉描金山水紋筆筒
烏金釉描金山水紋筆筒,清康熙,高15.8cm,口徑18.5cm,足徑18cm。
筆筒口底相若,直壁,平底。里施白釉,外壁通體施烏金釉,釉面漆黑明亮。釉上以金彩描繪紋飾,金彩雖全部脫落,但迎光側視,仍可見圖案痕跡:一面有委角方形開光,開光內繪山水人物紋。另一面書蘇軾《后赤壁賦》全文,文末書“己丑歲仲冬月右錄赤壁賦”及兩枚圓、方閑章款。外底施白釉,中間有一周玉璧形澀圈。無款識。
使用整篇的著名辭賦來裝飾筆筒在清代康熙朝達到了極盛,內容可見《四景讀書樂》、《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出師表》、《滕王閣序》等。大多是在筆筒上書寫通篇文字,沒有紋飾。此件筆筒不僅以金彩書寫《后赤壁賦》全文,而且配有相應的山水樹石小景,圖文并茂,精美難得。落款所署“己丑”干支紀年,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此時恰逢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在景德鎮御窯廠督造,這對判斷康熙時期烏金釉瓷器制作的具體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康熙·五彩蕭何月下追韓信筆筒
筆筒以五彩繪韓信坐騎白馬,四蹄騰空,馬頭高揚,催馬揚鞭間回頭眺望;另一面是蕭何攜兵丁緊隨其后。此器所繪人物碩大,布滿整幅畫面,彩釉鮮亮,筆鋒流暢,畫面極具動感。
木紋釉墨彩山水圖筆筒
木紋釉墨彩山水圖筆筒,清雍正,高14.2cm,口徑18.4cm,底徑18.6cm。清宮舊藏。
筆筒直口,璧形底。器里及外壁上下沿施木紋釉,外壁中部以墨彩繪山水圖,意境清逸典雅。
墨彩是清雍正年間景德鎮用國產料仿燒水墨琺瑯之效果施于瓷器上的彩料,首先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繪畫紋樣,再經低溫烘烤而成,其效果猶如在白紙上以墨筆作畫。而木紋釉則是清雍正、乾隆朝獨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裝飾效果頗富自然生趣,且清雅怡人。此筆筒之墨彩山水與木紋釉相得益彰,為清雍正朝具有代表性風格的瓷質文具。
釉里紅花蝶紋筆筒
釉里紅花蝶紋筆筒,清雍正,高15.6cm,口徑18.3cm,底徑18.3cm。
筆筒呈圓筒形,直壁,玉璧形底。內施白釉。外壁釉里紅裝飾。主題圖案有兩組,一組繪洞石、菊花、牡丹以及飛舞的3只蝴蝶;另外一組繪喜鵲登梅。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筆筒胎堅、釉潤。釉里紅的發色稍微不足,但正是這種缺陷所形成的層次,為畫面平添幾分情趣。筆筒上兩幅畫面的喻意是“探花及第”和“喜上眉梢”。用這種圖案裝飾筆筒,可謂恰到好處。
清順治·青花歸帆圖筆筒
高13.1厘米,口徑16.8厘米,足徑10.5厘米 撇口,器身外撇,下有圈足。此器從造型看應屬于盂類制品,但底部青花雙圈線內書寫的“清玩”兩字顯示了作品似是一件文房用品,很可能是筆筒的變化形制。器外繪有青花歸帆圖,用“披麻皴”繪畫。作品具有順治產品的制作風格。上海博物館藏
清嘉慶·青花開光粉彩人物故事圖筆筒
直口,柱形,圈足。腹部為青花開光,內繪粉彩人物故事圖,開光外為纏枝花卉紋飾,構圖飽滿,繪畫細膩。底書“大清嘉慶年制”。
仿石紋釉筆筒
仿石紋釉筆筒,清乾隆,高9.7cm,口徑8.2cm,足徑8.1cm。 筆筒口底相若,筒形腹,圈足。里外均施仿石釉。無款識。
清乾隆時期,仿制各種工藝品類的像生瓷制作頗盛,幾近無所不仿。仿石紋釉瓷器是在燒制好的白瓷胎上用近似于石質的彩釉勾繪出石頭的紋理,入窯二次高溫燒制而成。 此件筆筒仿制效果逼真,玉石質感極強。
清乾隆時期,仿制各種工藝品類的像生瓷制作頗盛,幾近無所不仿。仿石紋釉瓷器是在燒制好的白瓷胎上用近似于石質的彩釉勾繪出石頭的紋理,入窯二次高溫燒制而成。 此件筆筒仿制效果逼真,玉石質感極強。
黃釉刻花仿竹雕筆筒
黃釉刻花仿竹雕筆筒,清道光,高10.5cm,口徑16.3cm,足徑16cm。
筆筒呈竹節狀,通體及圈足內均施淡黃釉。外壁刻劃蘭、菊、梅花紋。底署陰刻篆書“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款。
這款筆筒的形狀與顏色與竹制品逼肖,雕刻紋飾清新流暢,釉色光潤,賞心悅目。
清烏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紋筆筒
清烏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紋筆筒,高15、口徑17.6厘米。 敞口,筒狀,玉璧式底,內壁施白釉,器身通體以黑釉作地,釉色晶瑩,純黑色,稱為烏金釉。釉面用金彩繪山水人物圖。由于年長日久,金彩大部分脫落。底無款。為康熙時燒造。此筆筒造型規整,穩重大方,質地堅細,釉面光滑滋潤,是烏金釉的代表作品。
我要評論